1.命题说话的测试要求
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规定, 命题说话部分对应试者有如下要求:
(1) 语音要标准。应试者应试时, 普通话的声、韵、调要正确;变调、儿化、轻声以及语气词“啊”音变要恰当;语调平稳自然;能够按照普通话的口语语调来说话, 不带有朗读和背诵的腔调。
(2) 语法词汇要规范。命题说话虽然预先有一定的时间准备, 但仍属于即兴说话。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 应试者一方面要注意语音是否标准,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词汇语法的规范, 的确有些难度。由于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影响, 一些应试者在平时说话时很少注意到自己的语言在上述方面是否规范, 习惯成自然, 在应试时, 由于测试环境和心理紧张因素的影响, 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中必须要测查应试者的语法、词汇是否符合普通话的规范, 应试者只能根据要求来准备说话的内容, 使用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格式, 不使用典型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格式。
(3) 无文字凭借。普通话水平测试时, 不允许应试者将与命题说话的话题有关的资料带进考场。有文字凭借时, 应试者可以先看到要读的字, 对其发音会提前有所准备。而命题说话时应试者对即将发出的音节无法充分准备, 一边说话, 一边斟酌发音, 一边搜肠刮肚考虑说话的内容, 组织恰当的语句, 这样更容易导致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比如平、翘舌问题, 有的应试者看着文字能够分辨出来是平舌还是翘舌, 但没有了文字凭借, 应试者更接近平时的语言状态, 语音错误和缺陷也更容易暴露出来。
(4) 表达要流畅。有的应试者说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话语不清晰, 不流畅, 结结巴巴, 断断续续。主要原因是应试者平时普通话说得太少, 一旦开口说话, 就不知道如何表达了。如有应试者就《我的朋友》说话: “嗯, 嗯, 我的朋友是一个, 嗯, 一个 噢, 我的朋友是一个 很, 嗯, 很 很有意思的 人 ”这就是表达不流畅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应试中应该尽量避免。
(5) 说满 3 分钟, 并且要有一定信息量。有些应试者由于准备不充分, 命题说话时没有具体内容, 或者只开了个头就无话可说了, 只好东拉西扯或简单重复相同的内容。比如, 有应试者就《童年的记忆》说话: “我的童年有许多事情使我至今难忘。小时候, 我的奶奶给我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还有些应试者实在说不下去, 干脆放弃了应试。这些情况都会被大量扣分。
2.命题说话的应试技巧
在目前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中, 笔者发现一些应试者在命题说话测试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① 语音存在大量错误, 特别是平翘舌音不分、鼻音和边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 ② 词汇、语法错误, 应试者使用了方言词汇、语法;例如:。。。。。。 ③ 缺时现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应试前充分准备
命题说话的题目总共 30 个, 应试者可以事先做好备考准备, 从以下技巧中得到启发。
(1) 将话题合并归类。《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所提供的 30 个话题可以归纳成 3 大类型: ① 叙述类, 如《我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难忘的旅行》等; ② 说明类, 如《我喜爱的职业》、《我知道的风俗》、《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等; ③ 议论类, 如《谈谈个人修养》、《谈谈社会公德》、《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等。将话题合并归类后, 针对每一类话题准备一些说话的题材。如《我尊敬的人》这一话题, 应试者应该事先考虑这两个问题: 一是我尊敬的人是谁? 二是我要通过哪几件事说明他(她)值得我尊敬?
(2) 转换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30 个话题中以叙述类居多, 而叙述类话题比较有利于应试者发挥。所以针对说明类、议论类话题, 应试者可以设法将说明或议论转换成叙述。如《谈谈个人修养》这一话题, 应试者可以先发几句议论, 然后转换成叙述: “个人修养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我有个朋友, 他的个人修养就很高。有一次 还有一次 ”。
(3) 考前熟记准备的说话内容与题材。其实应试者还可以将话题再次合并归类。如《我的学习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的业余生活》、《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等就可以再度归为一个话题, 到应试时再作技术处理。再次合并归类后, 大约也就七八个话题, 应试者可以把每个话题都练习一遍, 甚至可以熟记(背诵), 记住每个话题所选用的题材、事例, 应试时就能胸有成竹了。也许有人会说: 不是不允许背稿子吗? 尽管《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细则》规定应试者不能背稿子, 但如果应试者在应试时将准备的内容技术处理一下, 测试员很难认定是背稿子的; 即便是有背稿子的嫌疑, 比起无话可说而缺时的失分要少得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ldsh/shfd/2019-08-08/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