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普通话已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一项必备技能。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随时随地展示自己的“第二张名片”。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但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程度还远不及希望的那样理想,其中包括一部分有较强兴趣并付出了相当努力的学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普通话教学中忽视听力训练所致。
一、学生语言环境分析与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语言环境分析。以一个从常德来长沙就读的学生为例,其能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及其特点大致如下。
课堂:绝大部分教师已把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但教师整体水平在二乙和二甲之间,具有湖南人说普通话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学生的指导有限。
家庭:(包含节假日,家庭成员探访及电话交流)双方均使用常德话。
课后交际圈:与一般同学交流时用不太规范的普通话,老乡之间用常德话。
社会:走出校园接触长沙话,出于从众心理,一般学生不会反感长沙话,并会主动模仿和学习。
媒体:大多数媒体普通话规范标准,但少数媒体为追求收视率而大量使用方言。
此外,港台偶像剧中的台词,流行歌手的唱词基本都是不规范的普通话,被年轻学生大量模仿。
由此可见,在长沙就读的学生的语言环境比较复杂,对于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十分不利。
此外,在教学中会遇到下面这种典型情况,值得我们思考。
在学生已掌握了所有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后,老师要求学生看黑板,给“龙、税”两个字口头注音。
学生:nong(阳平)、sui(去声)
老师:不对。我们已经知道音节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只要其中一个错了,那么这个音节就是错误的。而这两个音节的声母是我们作为重点讲解过的。再想一想。
学生(挺苦恼的样子):我知道第一个字读long(阳平)或nong(阳平),第二个字读shui(去声)或sui(去声),可我就是分不清。
老师示范发音:long(阳平)、shui(去声)紧接着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1.学生立即正确跟读,并能分析原因,但有遗留问题,下次碰上这两个字又没有把握。
2.学生再次发nong(阳平)、sui(去声),老师再次示范,学生仍未能改正。但老师指明“龙”为边音,“税”为翘舌音后,学生便发出了正确的字音。
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情况(尤其是第二种情况)都说明学生的发音已基本过关,但是听音、辨音能力却很弱,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规范的普通话说得太少,听得太少,学生的普通话训练多来自课堂上教师的教学。
二、加强听力训练的理论分析
人们常把语音学看作“口耳之学”。听是人们认识声音的唯一渠道,也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虽然语言依靠发音器官,但发音器官所包含的内容在不同教科书中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教科书在谈到发音器官时,仅指口腔内的唇、齿、舌,有的教科书则将喉、气管、肺也列入其中。但笔者更同意一些语言学家将耳也看作是发音器官组成部分的观点。初听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了解耳在发音过程中的监听修正作用,这种观点就很有道理了。
人们在发音过程中,不仅需要大脑发出命令使发音器官产生发音动作,而且还需要随时监听发音状态,确保发音的准确。这种监听是通过发音时使用的内部、外部两套反馈系统完成的。这里只谈谈外部反馈系统:由耳接收自己发出的声音,再将有关的信息传至大脑高级中心,由其分析判断发音是否准确。这一反馈系统速度较慢,只能在发音动作完成后才能作出判断,因此只能起检查和改正发音错误的作用,但这个通过耳来检验发音正误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三、加强听力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师生双方都应树立加强听力训练的意识。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均应意识到发音需要听觉器官的配合,听力不好会直接影响发音。学习发音时,首先要训练敏锐的听觉能力,使耳能清晰地分辨各个不同的音在音准、音高、音色、音量上的细微差别。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一定集中注意力,用脑去听,用心去听,力争不仅得到字音的感性印象,而且能从理论上作出一定的分析。具体而言:一是听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使正确的字音不断得到正强化,并记忆声音,在大脑中形成声音印象,避免发音的盲目性。二是听当地方言的发音。这是为了明确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找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是听自己普通话的发音。发音训练带有模仿性质,模仿准确与否应以旁听者感觉为准。发音时,说话人自我听感与旁听者的感觉并不一致。因为说话人听自己的声音除了经由耳进入外,还有一部分声音是经骨骼、肌肉的振动传入内耳。由于骨传导作用,主观与客观的音感会有一定差异。所以,为保证发音的准确性,要经常使用录音机录音,并反复审听,纠正骨传导作用造成的声音偏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pxyj/2019-08-21/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