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试员专栏 > 培训研究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一项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作者:广东省江门五邑大学郭景儒

  “说话”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重头戏,特别是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开展,全国各地在实际测试中大多都取消了“选择判断”一项,而把该项的10分加到了“说话”一项中,这样,“说话”就占了整个测试的40%。从测评一个人普通话口语水平的角度看,这样的调整是有道理的。因为“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自然的语流状态,同时它又涉及到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方面,而此三点正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语言素质,也最能衡量出一个人的口头语言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测试中我们也逐渐发现“说话”一题存在问题最多,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并加以解决。

  首先是“说话”的内容问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规定:“说话的目的是考查

  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怎样理解“说普通话的能力”呢?单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语音、语汇、语法,甚至还包括修辞和逻辑以及观察、分析、理解、记忆等思维能力和语调、气息、表情等语用能力。但是,我们的测试目的并不在于测试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一点从“说话”的三个测试项目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㈠语音面貌,占总分的30%(按调整后的计算,也有的地方占25%),㈡词汇、语法占5%(按调整后的计算,也有的地方占10%),㈢自然流畅占5%。这就是说重点测试的是应试人的语音状况,即说话的形式,而不是说话的内容。这一点《大纲》也做了明确说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是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就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说,这样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在实际测试中由于“说话”;里没有“内容”测评一项,同时应试人普遍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再加上绝大多数应试人都带有真正的“应试”心理,因而在“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忽略了说的“内容”。测试时常出现词语贫乏,语句组织过于简单,冗余成分过多,甚至相同的语句不断重复的现象。因而造成了单位时间里出现的词语量明显不足以及文不对题等现象。甚至在测试中还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开头一两句点题,还有点个性,符合题目要求,接下来就是“异口同声”了。

  例如:讲《我的爸爸》“我的爸爸50多岁,为人很善良,对我很好。他特别会讲故事。还记得小时候他给我讲的猫捉老鼠的故事——从前猫并不吃老鼠……”,于是就讲起了朗读材料中猫捉老鼠的故事。不但我的爸爸会讲,我的妈妈、我最尊敬的老师、我最尊敬的人、我最要好的朋友等等,都会讲这个故事;我的业余生活、我的业余爱好、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得意的一件事也是讲猫捉老鼠的故事;我的童年、童年趣事是听猫捉老鼠的故事;一次难忘的旅行是导游讲,我所在的集体是同事讲,谈谈邻里关系是对门的大伯讲,就是讲学习普通话的体会也要讲……于是说话的主体部分就成了讲猫捉老鼠的故事。类似的情况还其他种种形式。

  测试员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测试标准也无从下手进行裁决。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应试人叙述故事,而是他们利用现成的语料,过于集中地准备一两个故事,这样就势必降低了测试的效度。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可能全面地测量出一个人运用汉语母语的水平,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既然是语言水平测试,必然要涉及到词语的掌握、语法的组织和运用。仲哲明先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指出:“所要测试的语言能力主要是指从方言转到标准语的口语运用能力,即应试人按照普通话语音、语汇、语法规范说话的能力。”既然这样,那么像上面测试中出现的现象,应试人凭借现成的文字材料,避开了说话时临时选择词语组织语句的问题,使应试人语言运用的区域大大缩小,因而也就降低了测试的效度。

  类似的现象还有就是“背稿子”的问题。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关单位和个人都很重视,为积极做好应试准备,有的单位会组织人力把说话的50个题目都写成文章,让应试人去背。如果应试人能够把50篇讲话稿都背下来也还算好,起码能达到“促进普及,逐步提高”的目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应试人会来个“以不变应万变”,只准备几个材料,测试时变通一下就可以了。如“猫捉老鼠现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pxyj/2019-08-09/1387.html

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声学习站

http://www.pthxx.cn/

| 苏ICP备08000963号-19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学习资讯

**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