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试员专栏 > 培训研究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一项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孙修章先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研制与实践》一文中说道:“说话是口试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是测试的主要项目。说话测试难在于稍作准备后既要说得言之有物,又要标准、规范。对于普通话水平不高的人,这两项要求难以协调,照顾了标准,说不上几句话;顾了内容,顾不上标准。这样,说话测试就能真实地了解受试人的语言状况,这是其他几项测试不能代替的。”但是,如果出现了背稿子现象,像孙先生所说的这种境界就无法实现了。

  由上面的两种现象可以看出《大纲》在测试规则的一些细节上还不够完善,让有些人有“机”可乘。背稿子虽然在《大纲》中规定了处理办法,但是显得力度不够。有应试人说:“我虽然是‘背着’说话,但是这一项最多扣我一分,其他方面就会少扣很多。”这笔帐他算得很精。的确如此,面对这种情况测试员往往觉得很不公平——他明明不是在“说话”,而是在“背话”,已偏离了《大纲》的要求,但是他往往却可以得较高的分。这样不但使“说话”的效度大大降低,而且测试的信度也大打折扣。受试人不能自己有效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而是过多地借助现成的语料,因而也就无法更好地表现出他“说普通话的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㈠.仍然将说话定为40分;

  ㈡.将语音面貌项定为20分,保持原评定标准;将其余的20分适量分配到其他评分项中,应该强调的是,各项分值不必逢十逢五,只要适量就可以。

  ㈢.增加说话内容一项,该项共6分,分三档:

  一档6分,紧扣话题,有较丰富的内容;

  二档5—4分,主题稍有偏离或内容不够充实,有较多的重复话语和冗余成分;

  三档3—2分,完全偏离主题,内容空洞,有过多的话语重复及冗余成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项实际操作也并不难。当然,这一项主要通过定性来评判,不宜做量的测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以量评为主,以质评为辅的一种测试活动。在实际的测试中,像朗读中的“方言语调”、“语速”项以及说话中的“语音面貌”项,都有定性的分析和评判。说话内容也完全可以做定性分析和评判,这一点,测试员是不难把握的。其实,许多事物都是可以通过定性来做“模糊”评判的,从模糊学的原理上看这也是合理的。

  ㈣.在“自然流畅”一项中再增加2分,分为三档:

  一档7分,自然流畅;

  二档6—5分,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轻微的背稿子的表现);

  三档4—3分,语速不当,话语不连贯;说话时间不足,必须主试人用双向谈话加以弥补或背稿子现象比较严重;

  ㈤.晋级限制:⑴内容一项,如定为三档就不能进入一级;⑵自然流畅一项,定为三档就不能进入一级。这样就可以限制一些不会“说话”的人进入高级档次。

  ㈥.加大说话题目的投放量。既然是“稍加准备,在常态下的自然说话”,加之投放时又可以有2选1的自由,那么就应该增大题目的投放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写稿子”“背稿子”的现象。

  怎样界定说和背?虽然说话和背稿子在表述上不好界定,理论界对此研究得也甚少,但是,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应该清楚。第一,说话的语调比较自然,呈自然状态;背稿子类似朗读,语调上带有明显的修饰性。第二,说话和背诵语体色彩不同。说话呈口语化状态,多选用口语化色彩较强的词语,句式上短句较多,修饰成份较少;背诵书面语色彩较强,长句及修饰成份较多。(当然不能认为只要使用了书面词语就是背诵,还应结合具体的语调。)另外,说和背这种不好“言传”的语感,却很容易“意会”,大凡经过培训的测试员都能够感受到说与背的不同,操作起来并不难。

  其次是关于词语、语法问题。

  这个问题在《大纲》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分三个档次进行扣分处理。

  但是“词汇、语法不合规范”的说明还是有些含糊。于是在实际测试中就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按词语搭配、句式结构来处理;二是按方言词语、语法来处理。这两种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前一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因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话人难免会有词语搭配不当、用词不准、表述不清、句式不够完整等情况的出现。如有人在说话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①“通过这次普通话的学习,使我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②“有一次在台上演讲,看到大家给了我那么多的掌声,我很受鼓舞。”分析一下可以看出,①句是句子成份残缺,②句是词语搭配不当。虽然都有问题,但是并没有影响言语的交际功能。如果这样的句子在说话中出现一两次,就按“偶有词汇、语法不合规范”来评判而扣掉1分,这着实难为了说话人。我认为以考核语音形式为主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以“偶有词汇、语法不合规范”来检测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后一种情况则不然,虽然它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却能反映出一个人还没有很好地完成由方言到普通话的转变。所以二者是不能同等对待的。例如:“我假期去过一次北京”和“我假期有去过北京”。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前者“一次”使用不够恰当,后者“有+动词”是典型的方言语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测试员区别什么是词语搭配不当和句子残缺,什么是方言词语和语法并不难,特别是测试员和应试人都具有相对的地方性,所以也还是比较容易界定普通话和方言的。当然,对待方言词语要谨慎,特别是那些当前在社会上比较活跃、还没有进入普通话语汇的词语以及是普通话还是方言词语、语法界限不十分清楚的,要从宽处理。那么我们在测试中就应该区别对待这两种情况,以便更好地反映出应试人是语言组织的问题还是方言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pxyj/2019-08-09/1387.html

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声学习站

http://www.pthxx.cn/

| 苏ICP备08000963号-19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学习资讯

**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