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试员专栏 > 培训研究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昌吉学院 王腾 刘茹 培训研究 2023-11-13 00:51:07

  摘要: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深化,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三全育人格局的有效途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以掌握基本语音学知识、提升普通话标准运用能力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笔者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课程为例,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高校语文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因素,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依据,进而提出了几点《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思政课程从政治、法律和历史等多角度,系统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等内容,以期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思政素养。这些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仍以思政课程为主要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分思政教师仍在沿用传统大班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未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思政类课程的育人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高校开设的其他专业类课程常常偏重于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从而忽略了价值塑造这一根本问题,导致思政课程无法发挥较好的育人效果。因此,各高校和教师应积极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影响高校语文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因素

  当前,部分高校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科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开设了语文类课程,这些课程旨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二是进一步使广大高校预科生准确运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辨析、比较、归纳、推理和发展语文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三是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载体作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课程教学偏重于对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的人文性有所忽视,难以有效地发挥出语文类课程的思政功能。该问题大多是部分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参差不齐和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增强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依据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作为语文类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相较其他课程更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运用的标准程度,以此借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训练,提升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该课程也必须解决好如何与其他语文类课程协同发挥育人作用的问题,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筑好三全育人格局。笔者认为该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普通话的相关定义,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相关法律和政策,掌握最基本语音学知识,了解发音原理和方法;课程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在相关理论知识指导下规范自身的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能够自然、标准和流畅地使用普通话;课程的情感目标是,使学生自觉、主动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课程如何发挥好课程思政功能,关键在于如何在达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隐性地完成情感目标,实现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四、《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强化教师思政意识,做好道德示范表率

  要想使课程思政发挥实效,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教师是关键。广大教师必须强化意识,做好表率。作为普通话教师,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加强自身思政理论修养,明确自身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按照第五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的精神“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标准的普通话课堂用语和工整美观的板书,能较好地体现出一个教师的职业素养,反映出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为学生树立好学习使用普通话的榜样。在校园内外,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时,文明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举止能体现出教师的道德素养,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广大普通话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普通话实训课程不应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蕴含典故哲理的成语,包含民间智慧的谚语,诙谐有趣的歇后语,优美押韵的唐诗宋词等,都可以作为普通话发音训练的素材。这要求培训教师自身加强对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地从传统经典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识,教师才能讲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全面挖掘思政元素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和专业知识学科背景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课程主要以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为主,但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学习的过程自然伴随着文化的学习和价值的塑造。教师需要分析并挖掘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契合点。

  以课程中的“命题说话部分训练”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普通话考试中命题说话为失分率最高的部分,教师在进行训练时,要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拓展话题内容,以确保能够说满考试规定的时长。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命题说话部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话题表达训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掘课程思政元素,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在话题表达中无话可说的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结合不是随意的、生硬的和零散的,教师要深度分析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专业课特点,综合考虑,系统深入地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pxyj/2023-11-13/1969.html

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声学习站

http://www.pthxx.cn/

| 苏ICP备08000963号-19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学习资讯

**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