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试员专栏 > 培训研究

普通话推广普及与缓解边境民族地区农户相对贫困调查研究——以广西为例

广西民族大学 刘金林 程凡 马静 培训研究 2023-10-31 16:33:46

  在文体娱乐活动参与方面,普通话四级及以上水平的农户“经常参与文体娱乐活动”的占比呈上升趋势,依次为13.22%、13.38%、15.32%、15.37%,“不参与文体娱乐活动”的农户占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53.67%、45.54%、45.40%、44.25%。这说明伴随着普通话水平提高,农户参与文体娱乐活动概率增加,农户普通话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户摆脱精神贫困境况,这与张卫国的实证研究结论类似。⑦从语言功能属性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普通话作为人力资本和交际工具,掌握普通话能够帮助农户消除跨血缘、跨区域社会交往的语言障碍和技术障碍,农户获得在电商、旅游、服务业甚至更广阔的行业领域发展的机会,解决了生存问题,逐步实现从生理性需求向归属需求、尊重需求甚至自我实现需求的转变,更加追求社会交往和自我价值实现。普通话能力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资本,良好的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农户不良情绪和交往压力,⑧展现农户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其在参加文体娱乐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多正面评价,同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关系。尤其是随着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多民族聚集社区成为城市社区的常态,⑨如果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形成认同,社区工作也难以开展。社会认同理论认为语言是外显性的身份信号,在识别群体身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熟练掌握普通话有利于农户主动学习并接受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增加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和拉近群众之间的社会距离,提升群众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将参与群众性文体活动作为其社会交往、社会融入,以及提升归属感和满足感的重要途径和纽带。

  认同是建立在人我差异分别的基础上,语言的共通性因地缘性特征而富有情感意义和认同价值。语言的认同根本上源自其文化属性,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正如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文化的一部分。”①使用某种语言是个体的习惯,也是其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这与其他风俗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说语言共同体内部在态度、情感和认知上具有较大相似性,②使用相同的语言是一种对本族群文化或社会历史的趋同心理的体现。尤其是在一个文化稳定的封闭的社会单元内,人们在日常行为互动中使用共同语言容易激发语言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和群体内聚力。作为地域性身份信号,方言承载着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普通话相比,方言的情感功能大于经济功能。③这也可以解释农户特别是年长者并没有因普通话的限制而减少群体性活动的参与,反而因为共同的方言或民族语言、民俗、服饰、饮食、节日等文化符号激发和强化某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导致集体活动和群体内部成员交往互动增加。④正如调研所显示的,43.26%的不会讲普通话的农户经常性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且以同乡团体活动为主,对社区、村庄的认同度较高,他们呈现出较好的精神面貌。

  此外,普通话水平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卡方检验表明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列联系数(C和G的值)说明用普通话水平预测农户收入维度、教育维度(包括受教育程度和参与的教育培训类型)、信息维度(包括获取信息的渠道及国家扶贫政策熟悉度)及精神维度等(包括脱贫一致和文体娱乐活动参与度)的相对贫困,分别可以消减81.11%、78.12%、78.56%、80.25%、80.13%、82.89%、85.60%的误差,这进一步证明普通话水平和农户多维贫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农户普通话水平与多维相对贫困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来看,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对缓解居民多维相对贫困有直接且积极的影响,即有利于农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增收机会,以及减少收入贫困问题;有助于农户接受社会教育培训,缓解学历教育不足带来的教育贫困问题;有助于农户多渠道获取信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理解和运用国家方针政策,更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减少信息贫困问题;有助于农户提高知识素养和社会认知,促进社会交往,增强信心感和归属感,改善精神贫困问题。

  但相对方言来讲,普通话的经济功能强于情感功能。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事关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普通话水平的提升能够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节约工作搜寻成本,提高搜寻效率,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对培育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效,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群体认同的显著标准,频繁的方言使用会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集体活动的归属感及认同感,⑤激发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跨境语言的使用为边民开展线上线下边境贸易活动搭建起“语言桥梁”,起到“兴边睦邻、戍边护疆”的作用。因而,普通话水平的提升是缓解农户相对贫困问题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熟练掌握跨境语言有助于边民开展跨境贸易,增加收入,降低收入贫困;方言的身份认同功能有利于推动农户积极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其幸福感,降低精神贫困。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坚持“普通话推广普及与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并行不悖”的原则,在高质量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传承和保护的力度,培养各族群众的“双言”或“多言”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经济功能和情感功能,以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以推动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为重点,着力解决普通话普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方针,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聚焦民族地区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的教师、基层干部、老年人、学前儿童、跨境婚姻家庭主妇等重点人群,不断深化“家社校”联动机制,持续发挥学校教育基础作用,提升学生普通话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协同作用,强化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职业技能”的能力提升培训力度;切实发挥家庭教育补充作用,推动普通话向长辈和跨境婚姻家庭成员的全覆盖;加快边境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的语言文字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开发普通话学习APP等软件助力各族群众快速提升普通话水平。

  二是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传承和保护力度,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进一步加大民族语文教材的开发力度,提升民族语文的教学质量;深入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资源保护工程,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资源库;组织国内语言学者扎实做好濒危语言和方言的调查及数字化典藏工作,加强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将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创造让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自然传承、活态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各族群众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积极性,主动做维护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践行者,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确保让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听得到乡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pthxx.cn/csy/pxyj/2023-10-31/1913.html

学普通话——普通话有声学习站

http://www.pthxx.cn/

| 苏ICP备08000963号-19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学习资讯

**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